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互联网金融中,比较集中、失败率比较高的,由于失败导致跑路的主要是P2P网贷。”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2016年2月底,“跑路/失联”平台共775家,占全部问题平台的比例高达47.2%;同时,问题平台占全部P2P平台的比例,也高达35.8%。对此,业内人士提醒,P2P诈骗的招数基本都是“高息引诱、承诺刚兑、拉人背书”,消费者需提高警惕。
警惕一:高息引诱下勿贪
不少P2P平台的杀手锏就是高收益,尽管P2P行业的平均收益率持续下滑,但据银率网数据库不完全统计,目前依然有23%的平台收益率高于16%,其中收益率高于20%的平台占比近5%。
简单算笔账,假如投资人的收益率为15%,借款人的真实成本会高达25%左右。一般来说,借款人要付3%~4%的担保费、3%~4%平台中介费,还要取1%~5%的风险准备金给平台。如果按照等额本息法还款,借款人实际要支付的费用会更高。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如此高的融资成本,大多借款人是承受不起的。敢于付这么高成本来借钱的人,要么是根本就没打算还,要么是急缺的救命钱,违约或坏账的风险就非常大。因此,高于15%的收益率,基本上是不靠谱的,起码是不可持续的,投资者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风险。”银率网分析师李先瑞表示。
警惕二:不要轻信承诺的兑付
大多P2P平台都会明示或暗示保障投资者本金,甚至是保本保息,其所宣称的保障方式一般有担保(小贷等)公司担保、风险准备金、平台垫付。
不过,据记者了解,不少P2P平台的所谓担保公司担保、风险准备金等本身真实性存疑,很多平台的担保公司其实是关联公司,甚至是自己设立的担保公司,即使担保公司担保、风险准备金是真的,一旦坏账集中爆发,其担保能力、风险准备金的应对能力也有限。
要明白互联网金融投资的性质,不是存银行,是一种有风险的投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比如要去了解平台的股东及经营者是否有金融行业背景;是否明示了所投项目的具体情况,投资人的投资款项能否对应具体的项目,以辩识是否存在资金池,是否存在假标或欺诈等情形。
警惕三:不要轻信各种宣传
为博人眼球,在短的时间内骗到更多的人,诈骗平台一般都不惜重金采用各种方式做强势宣传,比如在电视台大力度投放广告。
业内人士认为,平台高调宣传、不计成本,这些费用最终会转嫁到借款人。借款人是平台的利润来源,一个想踏实经营的平台,一定会努力去降低借款人的成本以维系优质客户。所以,不计成本去挥霍借款人的钱,这种平台不是奔着长远、稳健经营的目标去的,其恶意欺诈或经营不善的风险很大。
面对行业乱象,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今日,小编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P2P平台能一路突飞猛进与其高收益息息相关。据统计,多数P2P收益率位于8%-15%之间,比起传统理财产品收益要高出一大截。然而,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高于20%的收益率往往只在资金比较紧张、借钱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才有,如果出现央行降息、增加流动性,民间利率下降的话,很多借款者将无力偿还,P2P平台的很多标的将会出现坏账。因此,一些被高达20%以上的收益率打动的投资者,很可能就掉入了陷阱,而不是吃到了馅饼。
●认真辨识舆论引导。2015年P2P平台总数超过4000家,问题平台数近1000家。其实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出事的平台还是小部分,投资者还是赚钱的多。不过,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踩雷的投资者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理财失败了,P2P平台是“骗子平台”。而赚钱的投资者只管闷声赚钱,并且非常懂得财不外露的道理,这也导致了P2P平台的舆论一边倒的现状。绿麻雀P2P网贷系统认为,对于我们广大的投资者而言,对于媒体的报道我们要理性分析,有自己的思考。
●端正自己的投资心态。其实,投资者在P2P平台是赚钱还是被跑路,很大一方面取决于投资者的态度。中雷的投资者都是看上了P2P平台过高的收益率,并且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一定不会中雷,会大赚一笔。而赚钱的投资者一般都是认为唯有稳健才可以长久。这就告诉我们,投资者选择平台之前应先认真的考察一番,了解平台的一些基础信息,了解平台在金融方面、借贷方面的真正实力;在摸清平台运作的具体流程,平台运作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经验之后再决定是否投资。
(来源:东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