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最近做了一个关于幸福的话题调差,但幸福总归是消散在了”我姓曾“的调侃声中。既然大家对幸福的体验是如此麻木。那何不来谈谈不幸福的原因。焦虑似乎是这个时代固有的一种状态,虽则我们称当下为和谐社会,但是否真的和谐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新调查结果称,中国内地上班族在过去一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年均60万人过劳死。这点我是相信的,在我身边所接触到的人中,经常听到的就是”压力好大",“好累”这种话语。究竟所累为何物,各人也有各人的看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安全感的缺乏。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回头观望发现贫富差距是如此巨大。为官者动辄贪腐上亿,普通人为三餐和房子整日奔波,而在边远的农村至今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人。邓公当年说“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但三十年多年过去了,我们却发现先富起来的那批人要么转移资产原漂海外,要么结成利益集团拼命维护着既得利益。至此我们的社会结构终于板结并趋向撕裂。社会分配机制的不公造成了大都数的人愤怒和压力,体制之内和体制之外已然是冰火两重天。
教育,医疗,住房的相对公平应当是每个公民都应当享受权利,但奈这种诉求反而演变成为了新时代的三座大山。当最起码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覆盖到大多数群体时恐慌必然造就压力。教育的改革促成了大学扩招,海量的农村学子倾其家庭一生积蓄完成学业后,他所肩负的自然不只是一个人的希望。当年的二元制户籍政策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了土地上,高考这种方式成为了打破这种阶层隔阂的唯一途径。伴随着高校的扩张更多的农民子女上了大学,而当他踏入社会时才发现摆在他面前的是何其艰难的一条道路。虽然官方宣称高校就业率一直在百分之90之上,但至于就业质量如何却没有具体的说法。蚁族的出现当是这群人最好的注解,考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老爸好。拼爹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一种残酷的社会现实,这注定是一个少数人才玩得起的游戏,更多人成了时代的炮灰。
80后作为主力军进入社会并开始创造价值后,正好赶上了房价飙升的年代。一套房子粉碎了一代人的梦,或者说是几代人的梦。一年的薪水买不了半个卫生间的现实情况冷却了无数胸怀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有人搭进去了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做了房奴,但更多的人却是连做房奴的资格都没有,安居乐业成了新时代的神话。房子成了中国的一个特殊符号,因为它不单单是用来住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婚姻受房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此我无意苛责女性同胞。在一个极度不安的社会里一套稳定的住房带给她们的安全感自然会凌驾于感情之上,虽然这是一种近似荒谬和变态的逻辑。但它确确实实存在,并大有蔓延扩张之趋势。没有房子意味着你没有这个城市的户口,那么下一代的教育自然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恶性循环就此生成。
医患矛盾这几年来大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医疗群体事件恶性事件年年有发生。曾几何时医生从治病救人的天使变成了拿着屠刀的恶魔。今年的哈尔滨杀医案被曝光后网上竟然叫好声一片,我们在谴责于犯罪者的凶残时也惊讶于围观者的“冷血”但这背后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从来没有人天生冷血和暴戾,这种群体性的冷血背后无疑透露着对医生的不满,对医院的不满,对医疗体制的不满。病不起,是很多人的无奈和呐喊。医生收红包,医院吃回扣成了大家公认的潜规则。当这种潜规则落到每个患者身上时,那天价的医疗收费单大有“燕山雪花大如席”之势。医疗保障虽说一直在完善,但现实生活中你能指望有人在太平洋中打个鸡蛋就能喝到蛋花汤么?
计划生育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奇迹,它用一种人为的手段配合着暴力和荒谬把人作为一种负担计划了几十年。本来计划的愿景和口号是让已有的人活得更好,但现在看看难免有点事与愿违。4-2-1的家庭模式在今天让年轻人负重不堪,上有老下有小。你不得不疲于奔命让家人活下去,两个人的肩膀要扛起这幅重担个中滋味怎一个压力了得。
除却客观的物质因素制约之外,单一的价值导向也是很多人觉得压力大的原因。金钱似乎成了当下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以前塑造起来的价值观在物质化浪潮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当然这种价值观的导向不是最先从底层开始的,先富者的骄奢淫逸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之所在。当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无限扩大化后权力所带来的私欲膨胀就成了一种必然,当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成了为人民币服务时,欲壑难填的黑洞里尽是人民的血汗和森森白骨。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统治阶级和国家机器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维持这个庞大的机器正常运转和养活附着在上面的操纵者意味着非体制外的人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成了对民众财产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借口。
中国人,你压力大难道不是一种必然的优越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