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存在着严重的“吃空饷”现象。全国有多少公职人员在“吃空饷”?每年吃掉多少纳税人的钱?这个问题或许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吃空饷”正成为财政资金流失的黑洞。
多地扎堆出现“吃空饷”事件,在不断挑战公众心理承受底线的同时,也让整个社会不得不再次正视这个话题:公职人员“吃空饷”现象为什么能长期存在?如何解决这一顽疾?
“吃空饷”现象知多少
今年以来,“吃空饷”曝光案例屡见不鲜:1月,山西省静乐县委书记杨存虎(已被免职)之女王烨,5年累计在山西省疾控中心“吃空饷”10万元。2月,还在上学的山西省长子县教育局局长李某之子李楠,入编为当地一所中学的正式教职工“吃空饷”。4月,山西省文水县原副县长王辉自1992年开始经商,直至2007年,在文水县民政局“从来不上班”,却一直领着工资。
“据我了解,‘吃空饷’现象在全国并不少见。”5月26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存在这一现象。
据公开报道,已完成此次清理工作的四川、海南、重庆、湖南、河南、宁夏、内蒙古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清理出“吃空饷”者7万多人。
“吃空饷”消耗了多少财政资金
全国到底有多少公职人员在“吃空饷”?每年吃掉纳税人多少钱?这个问题或许没有人能说清楚,但从清理结果看,“吃空饷”导致财政资金严重流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已完成此次清理工作的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年行政管理费接近405.6亿元,如果“吃空饷”者以年人均消耗财政支出5000元至2万元计算,上述7个省份一年共增加支出3.5亿元至14亿元。
有舆论指出,清理出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如果现在认真进行一次全国大清查的话,各地通过“吃空饷”这个渠道流失的财政资金,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
五花八门的“吃空饷”
记者注意到,从一些地方开展清理和纪检部门调研掌握的情况看,“吃空饷”主要有以下六种表现形式:
“旷工饷”:一些人无正当理由,长期旷工。前不久曝光的山西省侯马市国土局职工卢建平,“从未上过一天班,却以干部身份领了9年工资”。无独有偶,2011年,福建龙岩也出现类似“最牛公务员”事件,9年没有在单位上过一天班,工资却照领。
“病假饷”: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在浙江永康公布的“吃空饷”名单中,涉及此类的人数最多,共69人,其中有57人至今仍领着工资。
“多头饷”:未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擅自经商办企业或在企业兼职,一人领取双份工资。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查出多个地区教师在编不在职,拿着财政薪水,却在从事第二职业,人数达数百名之多;在浙江省永康市公示的192名“吃空饷”者中,未办理辞职手续擅自离岗人员共10人。
“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一些受党政纪处理的人没有相应地降低其工资,或受到司法处理的人仍领取原工资。今年4月,山东省沂南县检察院针对当地发生的数起国家工作人员“带薪坐牢”现象开展专项调查,发现近三年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已判刑61件61人,有32人的工资没有变动。还有浙江省瑞安市原副市长蒋良荣,2002年因受贿被判刑,其后6年长期“吃空饷”。
“冒名饷”:一些本不属于财政供养的人员,冒用他人名义领取财政工资。在这一类中,“官二代”居多。2011年,重庆市万州区前任区长的“80后”女儿李某,在万州驻京联络处常年不上班却照拿工资;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某镇政府个别领导为自己亲属谋福利,该镇政府工作人员蔡某儿子、刘某儿子、梁某女儿、魏某媳妇等人,这些人要么上学,要么赋闲在家,可都拿着镇政府1000多元的工资。
“死人饷”:主要表现为在职离退休死亡仍领工资或多领遗属补助。2008年,安徽省砀山县清理出在职离退休死亡98人,遗属补助人员死亡88人,占“吃空饷”人员的36.8%。
专家指出,“归根结底,‘吃空饷’都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是一种变了形式的比较严重的腐败。”
“吃空饷”为何普遍存在
据受访专家介绍,我国曾经一度允许官员停薪留职,可以下海经商,并保留几年的工资待遇,之后再跟他脱钩。从这开始,就出现了“吃空饷”现象。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绩效评价中心主任郑方辉分析认为,在我国不少县,公务员工资是由省财政、市财政、县财政等各级财政组成,一些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务员的工资主要靠上级财政拨款,基层公务员“吃空饷”,骗的就是上级的钱,不要白不要。而且“吃空饷”者周边缺乏举报、监督。
记者注意到,很多地方对“吃空饷”问题仅仅是一查了之,对有关人员一般是给予党纪政纪处理了事,极少有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以山东为例,全省“吃空饷”涉及违规人数11858人,仅269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处罚过轻,很难产生威慑力,这也是“吃空饷”现象蔓延的一个原因。
如何治理“吃空饷”现象
关键是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
受访专家表示,“吃空饷”现象必须好好整治。如果不能刹住“吃空饷”现象,不仅会影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形象,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任其泛滥,将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早在2007年3月27日,中编办、监察部就颁布实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强调要严肃查处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每一位知情者都可以向监察部门或者通过“12310”举报电话向机构编制部门举报。目前,全国各地也正陆续组织编制核查工作。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受访专家一致建议,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编制、经费公开,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并加大对事业单位预算和支出的审计力度。只有这样,“吃空饷”的人和事才没有隐藏的可能。
“从‘吃空饷’的各种原因来看,关键还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定位不清晰、职能属性不清楚造成的。”专家对记者说,“因此,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